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在呼吸科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讨论会上,经常会出现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表现的案例,纷繁复杂,有时会让我们无所适从。在这里,笔者将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呼吸系统疾病做一梳理,方便大家查阅。

相关定义

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是白细胞的一种,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常不易见到细胞质。颗粒呈鲜红色,直径0.5~1.5微米。核为杆形或分叶形。嗜酸粒细胞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我院标准):百分值0.5%~5%,绝对值0.02~0.5×/L。

血涂片中的嗜酸粒细胞

根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最新的专家共识(版):

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L。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L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病因分布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包括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及克隆性嗜酸粒细胞增多)。诊断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一条是除外其他引发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因此,了解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布情况,对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具有重要意义。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常见疾病包括:

(一)感染性疾病

包括寄生虫感染、球孢子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结核病等。

1.寄生虫感染曾是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但目前由于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下降。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而多细胞的蠕虫及吸虫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可出现在肺部的寄生虫主要为: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细粒棘球绦虫(肺包虫病)、钩虫、丝虫、蛔虫等。

临床表现:患者常有咳嗽,多为干咳,也可带痰,一般为少量白色黏痰,偶可带血丝,可伴有发热。肺吸虫患者则咯果酱样或烂肉样痰,痰中常可找到并殖吸虫卵和沙尔科-雷登二氏晶体;当肺包虫囊肿破裂进入支气管可突然呛咳,咳出水样囊液和粉皮状角膜块或大咯血;线虫或丝虫在肺内移行或蜕皮会引起哮喘样症状。当肺部寄生虫病的病灶邻近胸膜时,常可引起胸痛,有时也可出现胸腔积液,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丝虫还可引起乳糜胸。

影像学表现:肺吸虫感染胸片可见肺野炎性片状浸润,可有小脓肿或多房囊性,有的为边缘清楚、含钙化肉芽组织的结节灶,可有胸膜增厚或积液;细粒棘球绦虫感染胸片示单个或多发的大小不一、圆形、边缘清楚的囊肿,囊壁破裂则有液平或内囊漂浮呈所谓的“水上百合”征,内容物排出后可呈空腔,亦可缩小、消失。线虫或丝虫在肺内走行可表现为游走性肺炎样改变。

诊断:血清学抗原或抗体检测(上海市寄生虫病研究所)。

肺吸虫

肺包虫病

2.球孢子菌病:肺球孢子菌病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是由于吸入粗球孢子菌的孢子而发病,这种疾病是一种地方病,主要见于半干旱的美国西南地区,在我国为少见,患者主要为野外工作者,多为输入性发病。通常无症状,有时可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和急性支气管炎的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或偶尔出现急性肺炎或胸膜积液。诊断依靠病理活检或血清学抗体检测。

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临床表现:最常见症状为喘息,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咳白色或粘液泡沫痰,可有金棕色或墨绿色胶胨样痰栓,部分患者出现咳血。

影像学表现:急性期可呈一过性改变,主要为肺浸润、粘液填塞、或病变气道内的分泌物所致,表现为牙膏征、双轨征和手套征。慢性期可表现为永久性改变,包括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常为近端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远端支气管可正常,这种特征性的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对诊断ABPA有重要意义。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相关专家制定了《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其诊断标准见图:

(1)相关疾病:(1)哮喘,特别是难治性哮喘或重症哮喘;(2)其他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慢阻肺、肺囊性纤维化等。

(2)必需条件:同时具备(1)血清烟曲霉sIgE水平升高(0.35kUA/L)或烟曲霉皮试速发反应阳性;(2)血清TIgE水平升高(U/ml),如果满足其他条件,U/ml也可考虑诊断。

(3)其他条件:(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0.5×/L;使用激素者可正常,以往的数据可作为诊断条件;(2)影像学与ABPA一致的肺部阴影:一过性病变包括实变、结节、牙膏征或手套征、游走性阴影等,持久性病变包括支气管扩张、胸膜肺纤维化等;(3)血清烟曲霉sIgG抗体或沉淀素阳性;

4.结核病:文献有结核分支杆菌及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报道,表现为轻中度升高,但具体机制未明。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

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粒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紫殿、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种蛋白过敏、枯草热、特异反应性皮炎等可有嗜酸粒细胞轻度到中度升高。

(三)结缔组织病

多个文献报道,结缔组织病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是血管炎,其中主要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GPA),又称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的一种类型,较为少见,它有三个显著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即坏死性血管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常见多器官受累包括肺、心脏、肝脏、脾、皮肤、周围神经、胃肠道和肾脏。影像学表现为片状或结节状肺浸润,或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少数可发现结节灶(往往不形成空洞),约1/3病人有胸腔积液,有时有肺门淋巴结肿大。ANCA可能阳性,多数是针对MPO型的,但将近60%的患者ANCA阴性。

诊断标准(年标准):

1.支气管哮喘。

2.白细胞分类中血嗜酸性粒细胞10%。

3.单发性或多发性单神经病变或多神经病变。

4.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

5.鼻窦病变。

6.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凡具备上述4条或4条以上者可考虑本病的诊断。

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WG)、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有时也可伴有嗜酸粒细胞的轻度升高。

(四)血液病肺部浸润与肿瘤性疾病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克隆性嗜酸粒细胞增多,如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髓系及淋巴系统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确诊有赖于骨髓穿刺或淋巴结活检。

有研究表明,有些实体肿瘤常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一般认为,体积大、进展快的肿瘤及具有上皮细胞分泌粘蛋白组织学特性的肿瘤易发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如支气管肺癌、宫颈癌等。伴皮肤受犯的组织细胞增生症也可有嗜酸粒细胞的升高。病理诊断可以明确。

(五)其他肺部疾病

不明原因嗜酸粒细胞性肺病包括:1、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SPE);2、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EP);3、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4、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HS)。

1.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SPE):由Loffler年首先报道的故又称吕弗勒综合征(Lofflerssyndrome)。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微,X线呈一过性肺部阴影,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病程2~4周。病因很多主要为寄生虫感染和药物(如阿司匹林、各种磺胺制剂、呋喃妥因青霉素、甲氨蝶呤)引起的变态反应,也有对吸入花粉和真菌孢子过敏。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肺间质、肺泡壁及终末细支气管壁,有不规则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灶,不累及血管。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到10%~70%,在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IgE高于正常值。多数患者有低热、干咳和胸闷,偶有咯血。

2.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EP):为不明过敏原引起的超敏反应。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害。肺泡腔、间质和支气管壁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病例可有透明膜形成,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后期可见间质水肿、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没有血管炎和肺外脏器受损表现。呈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肌痛、咳嗽、气急、胸痛和低氧血症。肺部常可闻及广泛湿哕音,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

3、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病程及肺部X线表现常较迁延,往往超过1月。以30-40岁中青年发病率高,女性多见。肺泡和间质内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包括巨噬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近半数患者有既往过敏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约2/3患者以哮喘为首发症状,或与其他肺部症状同时出现。起病较缓,常见症状有咳嗽、低热、盗汗、体重减轻、乏力等,少数病人可有咯血,后期常有进行性气急。X线表现为与肺叶或段无关的渗出阴影,主要分布在两肺外侧和上中肺野;部分患者病灶广泛,可出现特征性的“肺水肿反转征”即在正常的肺门区外出现广泛的实变影。

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4、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HS):是一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高度增生,并伴有多种器官损害疾病。

诊断标准:

1.持续嗜酸粒细胞增高1.5×/L超过半年;

2.除外引起嗜酸粒细胞增高的其他原因;

3.有多系统器官(心、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受累的证据。

(六)其他原因

1.皮肤科疾病:为皮肤局部受累,有典型皮疹,有IgE升高,有临床症状,皮肤病理可支持,诊断一般比较明确。

2.慢性胰腺炎:文献报道,17.2%慢性胰腺炎患者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而且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与嗜酸粒细胞的变化相平行。

3.药物:头孢类、克林霉素、青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卡马西平、呋喃妥英、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最近有报道,嗜酸粒细胞肺炎可与达托霉素使用有关。

4.住院外科病例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主要集中在为胆囊炎、胆囊结石及脾切除术后的患者。随着原发病治疗好转,嗜酸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正确诊断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缺乏特异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为临床医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此类疾病提供资料,为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ggo.com/zcmbyy/12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