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讨论慢性支气管炎

康良石(医院)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痰、喘三者为主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咳嗽、痰饮、气喘等证范围。痰饮是该病的根本原因。本乃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标因火热湿滞或寒凝等外邪所干。从中医痰饮标本辨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患者形气病气俱属有余,或正气本虚而邪气较急,则以治标为主,且须区别寒热。寒热辨证,主要在于痰的性状。痰绿、痰黄、白色粘脓或白色浊痰,且较难咯,并见舌质偏红,苔薄黄或黄膩,脉弦滑者属热痰,拟清化热痰,解毒养阴,通窍活血。用鱼腥草30克,蒲公英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瓜蒌10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百部6克,前胡6克,竹茹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甘草3克。喘息者,加麻黄3克,杏仁10克,石膏10克,葶苈子10克,大枣5枚。若咯白色泡沫痰,浆状或粘浆状,清稀透明,且易咯出,并见舌质偏淡,苔薄白或白腻为主,脉细缓者属寒痰,则须温化寒痰,通窍活血。药用姜半夏6克,制南星5克,细辛3克,干姜3克,白芥子5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菖蒲3克。喘息者,加麻黄3克,杏仁10克,桂枝5克,葶苈子10克,大枣5枚。关于有形之痰的辨证,至清代仍按寒、热、湿、燥而分。本病则多见热疾、寒疾,而从实验室的反复验证,前者实质是感染性为主,后者仍表现为支气管分泌异常,但引起支气管分泌异常,多半是感染所致,而分泌异常常掩盖感染的实质。所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构成临床上复杂的动态变化,故须密切观察二者的转化而辨治。

病人形气、病气本无有余,或肺、脾、肾本虚,则以治本为主,主要调理肺、脾、肾功能,以绝生痰之源。其咯痰量不多而以反复咳嗽为主,兼见畏风,自汗,易感冒,舌质淡红,舌体偏胖,脉细缓者为肺气虚。宜黄芪20克,党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制成片剂每日3次,每次4片。若咯痰、咳嗽程度较重,以痰量多为主,兼见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舌质偏淡,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或濡或滑者为脾阳虚,宜白术、茯苓、陈皮各10克,川朴、姜半夏、桂枝各5克,制法服法同上。若痰量多,咳而气喘,动则更甚,或咳时小便失禁,兼见形寒饮冷,软弱无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阳萎遗精,舌质偏淡,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沉迟或两尺无力者为肾阳虚。宜熟附、五味子、肉桂、黄柏各5克,枸杞、首乌、熟地、菟丝子、补骨脂各10克,制法服法同上。若既具有肾阳虚证,又具有咳嗽少痰或无痰,兼见头晕目眩,耳鸣,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小便短赤,舌质偏红,少苔或无苔、光剥,脉细数或沉细无力等阴虚现象者为阴阳两虚。肾阳虚片剂方加黄芪、知母、沙参、元参、玉竹各10克,制法服法同上。关于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患者先感外邪,招致标证,由于标证的反复导致正虚,正虚的结果,使标证更为加剧;又如病人光有正虚,而感外邪,引起标证,由于标证的存在,更伤正气。本证常是标证的内因,标证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本证的改变,标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在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抓住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但是,在标证存在的情况下,治疗法则要治标为先,待标证解除后治本。对于个别体质特别虚弱者,有时有标本兼顾的必要,但不能过早治本,不能不分主次地标本兼顾,避免助长邪气,招致邪恋而影响疗效。

李辅仁(医院)

咳嗽是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其发病原因很多,总的说不外内因、外因两种。此病一年四季可发生,以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较多。

治疗本病,当辨明风寒燥热,和内伤七情及阴阳虚实。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应散风解表祛邪。慢性支气管炎多属內伤咳嗽,当辨明病因,阴虛者宜滋阴润肺,阳虚者宜健脾润肺。由外感风寒诱发的,可用《医学心悟》之止嗽散,如防风、荆芥、桑叶、薄荷。兼有发烧者,可加苇根、板蓝根、黄芩;表邪未解咯痰不爽者,可加麻黄、前胡等。感寒而发病的可用华盖散。有火的可用凉肺汤。燥热的可用清燥救肺汤或桔梗汤。因风热而诱发的可用桑菊饮。证属阴虚火盛,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咽痛者,可用补肺阿胶汤。若上实下虚,喘促气短,胸闷痰多者,可用苏子降气汤。

曾治金××,男,59岁。每年秋冬季易感冒,患咳嗽,数年前为间断患病,近3年,一年四季咳嗽不断,时轻时重,屡经治疗,迄未根治。咳时有稠粘痰,有时咯白色泡沫痰,甚则气促微喘,胸闷,舌质胖,舌苔薄黄,脉细滑,重取无力。证系肺气不宣,卫气不固,脾虚湿困。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拟健脾,润肺,固表剂治之。药用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旋复花10克,海浮石15克,炙前胡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35克,细辛3克,荆芥10克,大枣10克。水煎服。服药10剂后咳喘减轻,痰量减少,痰较易咯出,前方去荆芥,加苏子,桔梗各10克,杏仁10克,继服10剂,隔日1剂,停前药后,上午服二陈丸6克,下午服橘红丸1丸,晚服青果丸1丸。两诊后,因煎煮汤药不便,又时值春末夏初之际,遂拟方自制丸剂,对慢性久病,取其丸者缓之,冬病夏治之意,旋复花30克,百部30克,百合30克,黄芪60克,白术30克,防风30克,生石膏60克,半夏曲30克,黄芩30克,枇杷叶30克,桔梗30克,苏子30克,白前30克,麻黄20克,橘紅30克,海浮石30克,葶苈子30克,前胡30克,杏仁30克,茯苓30克,远志30克,款冬3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水泛小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温白开水送服。此丸药共服3月余,冬季咳喘未发。

凌耀星(上海中医学院)

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它的治方,很难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我这里谈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两点体会。

1.正确对待“炎”字

气管炎以“炎”字当头,于是很自然地把“消炎”“清火”作为治疗气管炎的不二法门。不少病家,自病自医,治愈者果亦有之,但久治不愈,变生他病的,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正确对待“炎”字。

“炎症”是现代医学的病理名词,是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炎症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有不同的种类和证候表现。而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局部充血、水肿。由于导致炎症的原因不一,各人肌体的情况差异,病程长短不同,同样是炎症,中医辨证,却大有差别,既有表证、热证、实证,也有里证、寒证、虚证,决不是清一色的火热证。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期大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所诱发。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通于天气,所以外感之邪,首先侵犯肺系。肺为娇脏,既畏寒,又畏热,而尤畏寒邪。所以《内经》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临床所见,本病因风寒诱发者最多。

肺气本宜宣发,一旦风寒入客,寒则气收,肺气为风寒所束,失于宣散,于是气逆而咳嗽。此时如果遽用寒凉,往往只能加重对肺气的抑遏,使痰稀难出,咳嗽增剧,胃纳减退。凡因风寒诱发,证见恶风畏寒,鼻塞声重,痰出如沫,舌苔薄白,脉见浮滑,不论有无发热,均宜辛温宣散,如荆芥、防风、前胡、苏叶、半夏、陈皮、生姜之类。倘若痰液由稀变稠,由白转黄,有化热趋向者,乃是向愈之佳兆。

余邻里有一汤姓幼儿,出生4月,患发热咳嗽。其父甫毕业于医学院,诊断为病毒性支气管炎。用多种抗菌素治疗,历时月余,发热起伏而不退清,咳嗽日益加剧,来余处请求中药调治。患儿发热38.1℃(肛门),形体瘦小,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痰声漉漉,微有喘息,咳嗽连连,其声不扬,呕吐痰涎,舌淡苔白,外有寒邪,内有寒饮,患儿年幼,病程久延,正气已虚。乃为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二陈汤加生姜8片,浓煎频喂。其父似有疑虑。余曰:“虽称炎症,毫无热象,但服无妨。”2剂咳减,8剂咳止,热退病愈。其父始信服“炎症”亦有虚寒者。

慢性气管炎的缓解期多属痰饮咳嗽之类。更不可囿于“炎”字而肆用寒凉。只宜健脾益气,温化痰饮,痰湿化而咳自止。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创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宣肺健脾,温化痰饮之剂治疗本病都是行之有效的。

至于因风热诱发者,多有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红,咳痰黄稠或干咳无痰等一系列热性证候,自当选用寒凉之剂,以清肺中之邪热。但仍须配辛散宣肺的药物,使风热消散,肺气得宣。如果单纯应用大剂寒凉之品,亦可使肺气被抑,邪热不得宣散,咳亦难愈。麻杏石甘汤与定喘汤,都是清热平喘咳的良方,前者用石膏,后者用黄芩,而都配麻黄以宣肺。余用鲜竹汤治痰热咳嗽,必加生姜汁若干滴,大可提高疗效。这是根据朱丹溪的治疗经验,亦有辛散宣肺之意。

2.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必求于本”是《内经》中的至理名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亦不例外。余曾治1男性病人,18岁,干咳无痰已1年余,多方求医,中西药并进,未见寸效,经反复检查,肺部未发现异常。央余为之诊治,服药1月余,仍不见轻减,百思不得其解。一日,偶见余之女儿挖耳垢引起咳嗽,忽有所悟,想起该病人曾诉说有耳鸣及听力减退的症状,当时未加注意。李杲曾云:“耳者,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患者长年干咳,会不会与耳病有关?次日便设法找到病人,只见两耳中全被盯聍塞满。便叮嘱他速去五官科清除耳垢。果然,久治不愈的顽固咳嗽,竟不药而愈,而耳鸣及重听的现象也从此消失。这一病例,印象极深,由此可见治病求本的重要性。

“肺主咳”,咳嗽总是肺的症状。但《内经论咳》又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人体内任何脏器的病变,如果影响及肺,也都可以引起咳嗽。它们也就是咳嗽的病本。病本不除,咳嗽便不可能治愈。例如“肝咳”多于情志不遂,大怒后引起发作,症见两肋胀满隐痛,咳痰不多,或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等。乃因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气肝火上逆犯肺,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而导致咳嗽。对此,余常用逍遥散、四逆散、黛蛤散、小柴胡汤、当归龙荟丸之类,酌加止咳化痰药物,同时配合劝导解释,每获良效。

见咳止咳,治标不治本,虽不能称为误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不见其功,反致其害。如因痰而致咳的,就不可多用镇咳止嗽的药物。因为咳嗽能帮助清除痰液,本属于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用镇咳药可使这种反射动作受到抑制,不能及时把积贮的痰液清除出去,结果只能使咳嗽加甚,甚至变生他病。所以历代医家都谆谆告诫对痰嗽患者切不可早用五味、乌梅、诃子、罂粟壳、款冬等酸涩止嗽的药物,确是经验之谈。故凡属痰多而引起的咳嗽,当以化痰为先;痰由脾虚而生的,尤当健脾以化痰;因火不生土而致脾虚的,更应温肾以健脾。

杜怀棠(北医院)

慢性气管炎的主症是咳、痰、喘。根据中医关于“咳不离肺,痰生于脾,喘必及肾”的理论,治疗慢性气管炎,必须从肺脾肾入手,把止咳、化痰、平喘与调理肺脾肾的功能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疗效。

1.止咳重在宣肺

慢性气管炎的急剧咳嗽,多表现在早期或急性发作期,因肺卫不固,风寒或风热邪气袭肺所致,治宜宣肺解表祛邪,咳嗽必止。宣肺法的运用,应根据寒热病性之不同,选用温宣或凉宣法,因兼夹之异,可结合化湿、清热、润燥诸法。温宣法即辛温解表宣肺法,适用于风寒袭表闭肺证: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身痛,脉浮或浮紧等。我在临床上习用杏苏散(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半夏、茯苓、橘皮、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夜咳重,喉紧胸闷,加紫菀、百部;痰鸣气粗,咳逆不畅,加金沸草、牛蒡子、浙贝。凉宣法即辛凉解表宣肺法,适用于风热犯肺证:咳嗽多黄痰,热重寒轻,烦渴咽痛,苔黄脉数。治疗我常选用桑杏汤为主方(桑叶、杏仁、芦根、杷叶、贝母、桔梗、梨皮)。如黄痰量多,咳嗽气逆,加瓜蒌皮、海浮石、黄芩;热重烦渴,咳而便秘,加生石膏、生大黄;若适值暑令,兼暑夹湿,加藿香、生薏仁、陈皮、厚朴等品;秋令有温燥征象,加用沙参、石膏、花粉;黄脓痰有气味,咯之不爽,加漏芦、连翘、白花蛇舌草;痰中带血者,重用藕节、茅根、黛蛤散。

总之以咳嗽为主症的慢性气管炎,当以宣肺为主,温宣抑或凉宣,通过宣肺,去其壅滞,使气通邪去痰除。在肺气不宣的情况下,不宜强用镇咳止咳药,越止邪越不解,咳越不宁。当然,对久咳不已,邪退肺气虚病人,也当理肺养肺兼施,酌加诃子肉、五味子、海蛤壳等,以敛肺止咳,贵在把握病机。

2.祛痰必须健脾

宣肺理气除痰乃治痰之标,健脾化痰以截痰源乃治痰之本。慢性气管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由肺及脾,或肺脾同病,这时临床表现多见咳嗽,痰盛,胸闷腹满,肢倦乏力,舌苔腻,脉细滑等。治疗当以健脾燥湿为主,佐以理肺化痰。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化裁。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苓挂术甘汤为温运和中除痰湿的代表方,二陈汤乃理气建脾化痰的通用方,故二方合用,相得益彰。若脾虚气短,神倦便溏者,可加党参、白术;痰盛气喘者,可配用苏子、葶苈子、莱菔子。当证情缓和,可用参苓白术丸,健脾化痰理气保肺,缓图固本,有利于防止疾病复发。

3.平喘重在温肾纳气

慢性气管炎在发病过程中,实喘多在早期与咳嗽并见,表现邪实壅滞,治疗重在祛邪宣肺以止咳定喘。虚喘多属晚期,表现为肾虚,气失摄纳,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尤甚,常伴肢冷,紫绀,自汗,脉弱等,治疗当以温肾纳气为主,佐以理肺健脾化痰。我临床常以桂附地黄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肾虛自汗肢冷为著者,加补骨脂、冬虫草、紫河车;有阴虚阳越,虛喘烦急者,加麦冬、五味子;喘逆不平,加紫石英、沉香粉,为了加强定喘化瘀效果,还常配用川芎、全蝎、地龙,以化瘀通络解痉;若虚喘危候有脱象,可配用生脉口服液或静脉滴注生脉液。

徐嵩年(上海医院)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在慢性病程中,往往因气候变化,呼吸道感染,气体刺激等因素,促使反复急性发作。临床主要症状是咳嗽、气喘、痰多,部分病人可出现带有哮鸣的气急。在长期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因呼吸功能不足而出现气急、紫绀,并发肺原性心脏病。

治疗本病,我主张在肺治实,在肾治虚。发作时以祛邪为主,缓解时宗固本之旨。治肺以三拗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肾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当本病在急性发作期间,病程较久,体质虚弱者,每多采用虛实兼顾,温凉并用,方用三拗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药如麻黄9克,杏仁12克,炙甘草9克,野荞麦根30克,鱼腥草30克,半夏12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茯苓30克,苏子15克,化橘红6克,枇杷叶20克。若伴有呕恶清稀水饮者,加白术15克,桂杖9克或细辛4克(后入),干姜4克;咳痰粘稠,咯之不易者,加风化硝12克(分冲),白螺丝壳30克,鲜竹沥20克(温服);痰中带血丝者,加茜草根30克,侧柏叶15克,藕节20克,黛蛤散20克(包煎),鲜茅根30克;咳痰黄浊或腥臭者,加白芥子9克,萊菔子12克(炒);兼有胸痛者,加米仁根30克,桃仁15克,红藤30克,冬瓜子15克;咽痒干咳者,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喉间伴哮鸣音者,加细辛4克(后入),白术20克,地龙12克;阵发性剧咳者,加天竺子15克,百部15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炙冬花15克,蜂蜜1茶匙(冲服);咳而上气,胸膺痞满者,加旋复花15克,代赭石30克,潞党參20~30克,白果20克(去壳);平时行动气急者,加人参、蛤蚧等药,研粉吞服,每日5克,或人参5克,麦冬20克,五味子9克,煎服,或用人参5克煎汤送服胎盘粉5克,日服1剂,或人参5克煎服与核桃肉30克(炒)同服,每日1剂;如久病气急伴有紫绀并发肺心病者,当加人参5克(另煎汁、冲),麦冬20克,熟附子12克,细辛5克,五味子9克等。以上所选药物,按辨证要求,酌情改变上列基本处方。

曾治王×,女,69岁。咳嗽1年余,喉间哮鸣,呼吸有声,发作气急喘息,昼轻夜剧,难以平卧,胸脘窒闷,两胁胀痛,胃纳不佳,口干而不喜饮,曾服中药及静滴先锋霉素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时值寒冬,证情加剧,苔白腻,脉弦滑。宿饮内留,复感寒邪,肺气壅滞,宣肃失司,进小青龙汤加石膏蠲饮止咳。服药7剂咳嗽渐减,但仍胸闷胁胀气急,痰白量少,咳出不畅,苔脉如前。虽年老体弱,然壅滞之邪不去,倚卧喘息难平,乃予三拗汤合葶苈子、白芥子等祛邪治实,金水六君煎法固本治虚。药用净麻黄9克,射干9克,杏仁12克,葶苈子30克,白芥子9克,半夏12克,化橘红4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当归12克,熟地30克,炙甘草9克。此方服7剂后,喘息已平,胸胁闷痛好转,胃纳增加,咳嗽尚未消除,邪势衰其大半,余蕴尚未清除,再予原方加白术15克,旋复花15克,沉香片4克(后入),百部15克,车前子30克(包),细辛4克(后下)。调治3周,证渐缓解。

另外,本病必须重视缓解期的预防措施,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控制病情进展是本病的治疗关键。除服药以外还须适当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散步,同时锻炼呼吸功能。

洪广祥(江西中医学院)

慢性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在老年人中发病率甚高,约为老年人总数的10~15%,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慢性患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易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因此,注意发挥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和控制合并症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咳、痰、喘是慢性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就大多数患者来说,痰是一个主要矛盾。从病机来讲,以虚为本,以痰为标,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在治疗上,如何处理整体(肺脾肾炎)与局部(炎症)、本虚(正气虚弱)与标实(痰浊壅盛)的关系,通过多年的临床科研,初步认为,治咳治喘以治痰为先;治虚治本勿忘标和实。并应贯彻“防治感冒,控制感染,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临床实施这一原则时,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不要一下子全抓全治,主次不分。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多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各有其主要矛盾,临床应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急性发作期辨证分寒热

慢性气管炎患者因受凉、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比平素增重一成以上者,称为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以炎症征象较为突出,病情较急而重,属邪实阶段。此期的关键必须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势加重。针对这期病情的表现特点,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重在祛邪,并应区分寒、热的不同而辨证用药。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寒证者,见咳嗽或气喘,痰稀白而量多,伴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滑。其病机为风寒或寒痰遏肺,肺失宣降,治应辛散肺寒,化痰利气。常用药如生麻黄、桂枝或苏叶、干姜、细辛、紫菀、杏仁、陈皮、牡荆子、甘草等。切忌寒凉、敛肺之药,以免邪遏肺气,迁延不愈。发作期表现为热证者,证见咳嗽或气喘,痰黄粘稠,且不易咯出,伴见发热或微风寒,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数。其病机为风热或兼痰热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清肺化痰。常用药如桑叶、杏仁、桔梗、连翘、薄荷、鱼腥草、黄芩、浙贝、生甘草等。肺热重者,可酌加金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咳甚痰多者,还可加用矮地茶、瓜子金等,以加强祛痰镇咳之效果。

2.慢性迁延期辨证分虚实

此期患者以病邪缠绵,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功能紊乱,抗病力差为特点。证候表现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针对这些特点,应按“标本兼顾”的原则,治疗重在扶正祛邪。同时,还应根据肺、脾、肾的临床不同见证,进行辨证施治。

(1)肺虚咳痰证咳声清朗,多为单声咳或间歇咳,白天多于夜晚,咯痰稀白,痰量20~50毫升/24小时,或伴见胸部憋闷,畏寒背冷,舌质淡红或偏淡,苔薄白,脉多见弦象。其病机为肺气不足,寒痰伏肺。治宜益气温肺,祛痰止咳。常用药如黄芪、百部、紫菀、款冬、杏仁、法半夏、陈皮、天浆壳、矮地茶、牡荆子等。

(2)脾虚湿痰证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粘液痰,痰量50毫升以上/24小时,兼见畏寒肢冷,大便稀软,舌质偏淡或胖,有齿印,舌苔白或白腻,脉多弦滑,体检可见有轻度或中度肺气肿征象,肺功能轻度或中度减损。其病机为脾气虚弱,湿痰犯肺。洽宜健脾燥湿,祛痰止咳。常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矮地茶、三脉叶马兰(红管药)、牡荆子、天浆壳等。阳虚寒象明显者,加干姜或桂枝。

(3)肾虚痰喘证咳声喘沉或咳声嗄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咯粘液痰或浆粘痰,痰量80~毫升以上/24小时,常伴有胸部憋闷,喉间痰鸣,喘息气促,动则加重,畏寒背冷,或兼见腰酸乏力,夜尿频或咳而遗尿,或尿后余沥,舌质淡或胖嫩,或舌质黯,舌边有瘀斑,舌苔白滑润,脉多沉细,或弦滑,两尺弱,体检有较明显的肺气肿征象,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或干湿罗音,肺功能明显减退,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多低下。本证型多见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合并中重度肺气肿的患者,其病机为肾不纳气,痰浊壅肺,气血瘀阻。治宜补肾纳气,化痰平喘,活血祛瘀。常用药如补骨脂、五味子、灵脾、沉香、苏子、椒目、葶苈子、牡荆子、青皮、桃仁、红花等。

本证者不仅痰浊壅盛,而且排痰不畅,极易痰郁化热(或称为继发感染),而兼见痰热证候,在用药时可酌情选用黄芩、鱼腥草、桑白皮、鵝管石、十大功劳、野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大便不畅者,可适当加用大黄,达到腑气通肺气降,以提高平喘效果。临床治疗中,对肾虚痰喘的患者,采取纯攻纯补的方法都不适宜,纯攻则正气易伤,纯补则气壅更甚,只有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举,虚实同治,方能取得疗效。

3.临床缓解期突出扶正固本

此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暂时稳定,但机体抗病力差,病根尚未消除,容易复感外邪,而使临症复发或加重。因此,必须重视缓解期患者的治疗。朱丹溪说:“久病之症,未发宜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可见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慢性气管炎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症不突出,按“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巩固疗效,减少或控制复发。

缓解期扶正固本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体育锻炼、气功、针灸、药物等。“冬病夏治”是慢性气管炎患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冬病夏治”可以减少或控制复发,甚至可望治愈。药物治疗,同样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如偏于肺脾气虚者,以益气补脾为主,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减;偏于脾肾阳虚者,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为主,方以右归丸、桂附八味丸、四君子汤加减;偏于肺肾阴虚者,以滋养肺肾为主,方以七味都气丸、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黄丸加减。

必须提出,慢性气管炎缓解期,虽然以本虚为主,但病因有“宿根”,余邪不尽,稍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因此,服用扶正固本方药时,要适当配合祛痰利气和防治感冒的有效方药,以减少反复,保证缓解期治疗方法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的预期效果。

钟一棠(医院)

慢性支气管炎好发于冬春两季。本病可分为两期六型。急性期是由于外感新邪,引发宿疾而致,治疗以宣肺散邪为主;缓解期乃脏腑功能虚弱不足而成,治疗以补益为佳。

1.急性期

急性期分为寒型、热型、寒热夹杂型。若证见咳嗽气紧,痰白如泡沫或稠粘,畏寒不发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为寒型,治以温肺化饮,药用南沙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4克,姜半夏15克,麻黄4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苏叶9克。若证见咳嗽气紧,痰黄或黄稠,恶寒发热或热重,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属热型,治宜清肺化痰,药用北沙参15克,野菊花15克,鱼腥草25克,蒲公英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瓜蒌皮18克,前胡15克,象贝15克,杏仁12克,甘草2克。若证见咳嗽气紧,痰色黄白相兼,畏寒低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见黄,脉滑或稍数属寒热夹杂型,治宜宣肺化痰,清热散寒,药用北沙参15克,苏子10克,前胡15克,姜半夏15克,银花20克,麻黄4克,杏仁10克,甘草2克,紫菀15克,款冬花10克。在辨证上要抓住舌苔、痰色、发热这三大要素,才能执简驭繁。在急性期中,若外邪一祛,热势一退,咳嗽减少,则可投补益肺气之品,方选六君子汤加杏仁、紫菀、冬花,以固其本,扶正祛邪。

2.缓解期

缓解期,即以无寒热,轻咳嗽,痰少色白,无外感症状,呈现本虚为特征,治疗一般多用补益肺肾为主。若证见轻咳,气短,痰少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胖少苔,脉虚缓,属肺气虚型,治宜补益肺气,药用党参20克,黄芪20克,紫菀15克,杏仁10克,炙五味子8克,川贝6克,生甘草4克,煅牡蛎(先煎)20克。若见潮热,干咳气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稍数,属肺阴虚型,治宜养阴润肺,药用北沙参18克,麦冬15克,紫菀10克,瓜蒌皮15克,川石斛15克,白薇15克,杏仁10克,枇杷叶(包)10克,甘草3克。上2型中若兼见纳谷不香,大便溏泄,四肢乏力,此为脾虚,可酌加淮山药、扁豆、谷麦芽、荷叶之类。若形寒肢冷,咳嗽气喘,痰白,腰腿酸软,夜间多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属肺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肺肾,药用党参25克,白术10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锁阳20克,苁蓉15克,仙灵脾25克,肉桂3克。

缓解期的治疗较发作期更为重要,应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一般我用红参6克,锁阳20克,甜苁蓉20克,巴戟肉20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30克,淮山药30克,紫菀20克,冬花20克,百部20克,沙参4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30克,川象贝各10克,杏仁10克。浓煎,加蜜50克收膏,嘱患者常服,疗效颇佳。

高体三(河南中医学院)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颇多,亦为难治病之一。初病多由感寒而致,由于失治或误治,逐渐形成慢性证候。临床常见的症状有:久嗽不已,或间断咳嗽,痰多脉滑,舌苔白腻,甚则喘咳憋气等。本病在初期阶段,特点为秋冬发作,春夏症状逐渐消失。如果本病发展到后期,不但秋冬比以前严重,盛夏亦难免发作,并且咳嗽加憋气。在患病过程中,感冒常为诱发的原因。因此,预防感冒为减少复发的关键。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说明本病的病位在肺,但与中焦脾湿生痰有关。急性病多实多热,慢性病多虚多寒,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于虚寒证,间或有热证者,则为本寒标热,热在上焦而中焦仍为虚寒。治宜温补脾肺,化湿祛痰。方以加味黄芽汤为主,代表药物如干姜、茯苓、党參、炙甘草、陈皮、杏仁等。病处秋冬者,根据肺合皮毛之理,无论有无外感症状,略配宣散之苏叶、银花等,有助于症状的减轻;湿痰多者,加半夏、橘红;若兼肺热者,加石膏、黄芩;阴虚者,加麦冬、阿胶;喘重于咳者,可根据寒热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或麻杏甘石汤;肾不纳气者,加肉桂、附子;顽咳不止者,可临时加入米壳敛肺止咳;若兼肺心病者,可与当归补血汤、桂枝甘草汤合用。

赵长立(医院)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高寒地区,风多气冷,空气干燥而夹杂灰尘,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长久居住,每时每刻都在吸入这种空气。肺本肃清之脏,喜润而恶燥,人如久吸干燥不洁之空气,故气管易遭受侵害而发咳喘,这便是高寒地区多发此病的一个原因。如久延不止,便将形成慢性支气管炎。证见久咳不愈,痰壅气阻,肺气不宣,气喘,呼吸不利,痰黄而稠等,其脉多浮而弦数。久之因肺气壅阻,气阻则血瘀,脉络损伤,出现瘀阻络伤之证。

治疗此病,宜养肺阴,宣肺气,止嗽化痰,大清肺热,解毒化瘀以肃降肺气。药用:侧柏叶35克,元参26克,麦冬14克,瓜蒌仁16克,川贝14克,郁金13克,葶苈子14克,杏仁9克,生石膏40克,双花20克,板蓝根20克,地龙23克,蝉蜕18克,桃仁14克,橘红14克,黄芩14克,桑白皮13克,桔梗14克,白前10克,败酱草16克,海浮石13克,甘草6克。用水4大碗,煎成近1碗,1次服下,日服2次,每剂药可煎3次。小儿酌减。如哮喘甚者,加麻黄5克,苏子14克;热甚脉滑数者,加羚羊粉3克,分3次冲服;如咳血,可将侧柏叶改为鲜柏叶70克。

本文源于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







































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
白癜风临床科研与诊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ggo.com/zcmbyy/9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