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病例胸内腺瘤样结节性甲状腺肿

临床资料

女,53岁,无意发现颈部肿物一月余,无发热盗汗,无烦躁易怒,无易饥多食,无胸闷咳嗽、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影像表现:前上纵隔内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为60×34mm,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平扫CT值约为58HU,其内可见类圆形钙化灶,增强时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约HU,与甲状腺分界欠清。

病理诊断:(前上纵隔肿物)符合腺瘤样结节性甲状腺肿。

胸内甲状腺肿

多为良性,恶性少见。包括胸骨后甲状腺肿及迷走甲状腺肿,后者少见,与颈部甲状腺没有关系,多无固定位置。病理性质可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囊肿或腺瘤。

?来源:①原为颈甲状腺瘤,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②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

?正常甲状腺:位于颈前正中,起自甲状软骨,下至第6气管环。

临床:占纵隔肿块的5%~10%,常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以女性为主。?无症状者约30%。临床上常在颈部可扪及肿块。较大时可出现邻近结构的压迫症状,气管受压时可有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受压引起胸部及颈部表浅静脉怒张、上肢水肿等上腔静脉综合征。少数可出现胸内闷胀感或胸背部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症状。

影像表现:

?X线:上纵隔增宽,密度稍增高。80%~90%以上有气管受压、变形移位。?CT:多位于气管前间隙内,也可伸入到气管与食管后方,密度不均,可囊变、出血、钙化,边界清楚,其中钙化灶是胸内甲状腺的主要特征。CT值高于周围肌肉,常为50-70HU,持续性明显强化。?MRI:可清楚显示肿块与胸内大血管之间关系以及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连接关系。

胸内甲状腺肿分型:

Ⅰ型:颈部甲状腺多于一半位于胸骨后,下级达主动脉弓上缘。

Ⅱ型:肿大的甲状腺几乎全部进入胸骨后方,下级可达主动脉弓后方,或进入后纵隔。

Ⅲ型:巨大的甲状腺肿突入胸腔,或伴有上腔静脉受压综合征。

1、胸腺瘤

?好发于20~40岁年龄,前纵隔最常见肿瘤,位置较胸内甲状腺肿偏低,常合并重症肌无力,少数合并甲亢、单纯红细胞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影像表现:边界清楚、光滑的实性肿块,多数肿块在平扫和增强上均为均匀密度,与纵隔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清楚,钙化和坏死少见。肿块较大、密度不均,与血管之间的脂肪间隙消失,边缘不规则,伴有心包积液或/和胸腔积液、胸膜结节时,应考虑侵袭性胸腺瘤。

2、畸胎瘤和精原细胞瘤

?是位于前纵隔的常见生殖源性肿瘤,畸胎瘤发病率高于精原细胞瘤。?影像表现:畸胎瘤平均年龄约29岁,由于成分的多样性,表现为高、中、低混杂密度的肿块,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等多种组织成分,易识别。

畸胎类肿瘤

?囊性畸胎瘤:皮样囊肿,包含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通常是单房,也可多房,房内含脂样物、毛发、牙齿及液体等。?实质性畸胎瘤:通常称为畸胎瘤,包含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肿瘤内常有大小不等的囊性区域,恶性倾向较囊性畸胎瘤大。

(鉴别: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上皮囊肿。肿瘤密度均匀,近似脑脊液,DWI高信号)

诊断思路:

?位于前纵隔,与颈部甲状腺有直接联系。?大多表现为单侧不规则肿块,双侧发病者呈对称或不对称马鞍形哑铃状肿块。?边界清楚,钙化、囊变常见,肿块大时常压迫气管,持续性明显强化。?连续层面观察,肿块向上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纵隔常见肿块:

?前纵隔: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和精原细胞瘤。?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划分:

(前中后分)

?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间的狭长三角区。

?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区域。

?后纵隔:食管及食管以后。

(上中下分)

?上纵隔:胸骨柄、体之交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

?中纵隔:T4至肺门下缘。

?下纵隔:肺门下缘至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ggo.com/zcmbyf/12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