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e连线大咖有约MDT会议

年09月24日,“e连线”肝胆胰肿瘤线上MDT会议正式举办。会议在广州、珠海、佛山同步直播进行,本次会议由医院周杰教授、广州医院薛平教授担任会议主持,特邀嘉宾有医院王卫东教授团队、医院王军华教授团队、医院董启超教授医院陈建雄教授团队。

大咖有约参会会场

本次会议共分享了四个精彩病例。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病例一肝胆外科MDT病例

医院(视频0:11:30)

第一个病例由医院王卫东教授团队的马静医师分享的一例因“右上腹隐痛”就诊我院的31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基本病史

-05-17腹部CT检查:肝内多发团片状低密度影(较大者大小范围约为5.6×3.9cm),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MRI或全腹部CT平扫+增强进一步检查。

-05-20因“乙状结肠并肝转移”在我院肿瘤科住院。入院查后完善全腹CT平扫+增强,肝穿刺病理活检及肠镜病理活检检查。

-05-20胸部+腹部CT检查:

-05-27肝穿刺病理活检:肝穿刺:符合转移性高中分化腺癌,考虑胃肠道来源;免疫组化:癌细胞CDX2(+)、CK20(局部+)、Ki67(约80%+)、P53(野生型-)、CK7(-)、PAX-8(-)、TTF-1(-);肝穿刺结合HE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影像学改变,符合转移性中分化腺癌,较符合结肠腺癌转移。

-05-27肠镜检查:肠镜报告:乙状结肠距肛门约20-24cm处可见菜花样肿物,中央可见溃疡,表覆白苔,表面粗糙,累及约3/4管腔,取活检5块,边缘质地脆,中央质地硬,易出血。

-05-28肠镜病理活检:快速石蜡切片报告: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

基因检测结果:KRAS突变型,BRCA2突变型,TMB(+),dMMR,MSI-H。

诊疗过程

患者于-06-03、-06-17、-07-02、-07-16、-07-31、-08-13、-08-30、-09-12、-09-27、-10-12、-10-29、-11-13予“奥沙利铂针(乐沙定)mg,氟尿嘧啶针0.5gIV,氟尿嘧啶针4.0gCIV48h,亚叶酸钙针0.3g”方案化疗,共12次。

-06-03、-06-24、-07-15、-08-06予“信迪利单抗mg”共4次。

-09-11、-09-29、-10-14、-10-29、-01-09至术前(每2周一次),予“卡瑞利珠单抗mg"

-05-23腹部CT示:考虑乙状结肠CA并邻近淋巴结、肝内多发转移可能性大,建议肠镜检查并活检确诊。

-07-16腹部CT示:乙状结肠癌治疗后复查,较前好转,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范围较前缩小,强化程度较前减低。

-09-12腹部CT示:乙状结肠癌治疗后复查,局部肠壁不均匀增厚、强化,较前减轻;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较前稍缩小。

-12-11腹部CT示:乙状结肠癌治疗后复查,局部肠壁不均匀增厚较前稍改善,边缘较前清晰;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大致同前。

-01-11腹部CT示乙状结肠癌治疗后复查,局部肠壁较前稍增厚,周边散在淋巴结较前稍增大;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大致同前。

-03-23腹部CT示:乙状结肠癌治疗后复查,局部肠壁较前稍增厚,周边散在淋巴结较前稍增大;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大致同前。

完善PET-CT及腹部增强CT检查:

PET-CT:1、乙状结肠节段性高代谢灶,CT示相应部位肠壁不均匀增厚,考虑为乙状结肠癌。2、乙状结肠周围肠系膜多发小淋巴结,代谢不高,右侧髂血管旁高代谢灶,未除外淋巴结转移灶。3、肝多发代谢减低区,CT示相应区域低密度病灶,考虑为肝内多发转移灶。4、双侧颈部淋巴结炎性增生;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双侧腋窝、纵膈内、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炎性增生;肝右叶后段小钙化灶;脾大;盆腔少量积液。5、全身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诊断明确,反复入院行化疗,辅以免疫治疗。

-04-09为进一步处理乙状结肠病灶,在我科住院治疗。-04-13入院查后完善术前准备后于-04-13日全麻下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肠粘连松解术。-04-16术后病理:病理诊断:1、“乙状结肠肿物”符合中分化腺癌,肠壁全层及浆膜纤维脂肪内可见多量粘液湖形成,浸润深度待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查。2、“吻合口近缘”肠壁组织未见癌。3、“吻合口远缘”肠壁组织未见癌。4、“淋巴结”淋巴结14枚未见癌(0/14);另见1枚内可见粘液湖形成,待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查。

-04-22术后免疫组化病理:免疫组化:1、免疫组化结果(3号蜡块):肿瘤细胞CDX,MLH-1,PMS-2均(+),MSH-6(-),MSH-2(-),C-erbB-2(0),Ki-67阳性指数约占90%;(4号蜡块)CK(-);(化疗后结肠癌切除标本)送检肠管一段,癌床区全部取材后可见中分化腺癌,腺癌成分达浅肌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外脂肪组织内可见大量粘液湖,其内未见肿瘤细胞,肠壁可见灶状淋巴组织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局灶纤维组织增生及小灶钙化,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结合临床病史符合化疗后改变。本例肿瘤组织MSH-6/MSH-2蛋白表达缺失,提示存在错配修复缺陷,建议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

-06-09患者为进一步处理肝脏转移病灶,在我院肝胆外科治疗。-06-11术前上腹部MR平扫+增强+MRCP:

-06-12入院查后完善术前准备后于-06-12日全麻下行肝肿物切除+胆囊切除术。-04-16术后病理:病理诊断:1.“肝肿物”肝组织中见多灶粘液湖组织,待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查。2.“胆囊”慢性胆囊炎,胆囊切缘未见癌,并见淋巴结1枚,未见癌(0/1枚)。-06-19)术后免疫组化病理:免疫组化:(4号蜡块+7号蜡块+9号蜡块)CDX-2(-),Villin(肝细胞+)。“肝肿物”肝组织中见多灶粘液湖组织,未见明确肿瘤细胞,结合临床病史,考虑为肝转移性黏液腺癌(肿瘤细胞已全部凋亡)。

诊疗小结

-05-17:因右上腹隐痛在我院门诊行腹部CT检查示:肝内多发团片状低密度影(较大者大小范围约为5.6×3.9cm),考虑肿瘤性病变。

-05-27:入住肿瘤科完善肝穿刺活检及肠镜病理活检,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并肝转移。

-05—-04:肿瘤科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肿瘤综合治疗。

-04-13:入住胃肠外科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肠粘连松解术。

-06-12:入住肝胆外科行肝肿物切除术+胆囊切除术。

-06-19:术后病理为肝转移性黏液腺癌(肿瘤细胞已全部凋亡)。

本病例讨论问题:

1、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当时可以同时切除吗?

2、突变的乙状结肠癌,为什么没有考虑运用靶向治疗?

3、为什么要拖到12次化疗之后才考虑手术切除?

专家讨论摘要

1、如果放在一个手术来做,风险比较大。因为该患者要在乙状结肠手术,它主要分布在下部;而要在肝手术,它主要分布在中上部,那么就是两个大手术,不能同时兼顾,所以当时就分阶段手术了。

2、考虑手术切除的话,最好不要超过6次化疗,因为会影响后面患者的恢复。我们一般是给患者化疗4次之后,如果病情没有发展和缩小的趋势,那就考虑做手术。做完手术之后,再行辅助治疗。

3、该患者是乙状结肠多发的肝转移,肝的转移灶大小接近6公分而且是多发的,从初始诊断来看,该患者属于乙状结肠癌Ⅳ期且不可切除,所以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化疗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她拒绝手术,所以后面就继续用了免疫治疗维持。后续检查发现肠壁有残留病灶,患者才同意手术。

医院会场

病例二肺癌合并恶性神经鞘瘤

医院(视频0:46:55)

第二由医院董启超教授团队的李纪政教授分享的一例因“肝区不适10日余,加重1日”就诊我院的51岁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基本病史

现病史:患者1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不适,呈钝痛,期间未行任何治疗,1日前患者自感疼痛较前较重,就诊我科门诊,检查结果回报:全腹CT增强:1.肝右前缘包膜下病变,考虑膈下脓肿可能,拟“膈下脓肿”收住介入科。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肝区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未闻及异常,4次/分。

辅助检查:

-8-15消化系彩超:肝脏前方实性病灶。

-8-15全腹CT增强:1.肝右前缘包膜下病变,

考虑膈下脓肿可能;2.肝右叶小囊肿;3.副脾。

入院诊断

1、肝右前缘病变:膈下脓肿

2、乙型病毒性肝炎

3、肾囊肿

4、肝右叶小囊肿

5、副脾

入院检验结果:

-08-17HBV-DNA5.33E+04IU/mlH。

-08-15血常规:白细胞总数WBC10.91*10^9/LH,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8.54*10^9/LH,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N%78.3%H

-08-15术前八项示乙肝小三阳

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凝血四项、肿瘤标志物(AFP、CA、CA、CEA)、感染二项未见异常。

-08-15全腹CT增强:考虑肝脏前方有一个膈下脓肿的病灶。

-08-17胸部Ct:左肺下叶背段占位病变

-08-18胸部ct增强:1.左肺下叶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大

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经过

入我院介入科后,于-08-20行肝动脉腔内栓塞术及肺支气管动脉造影。术

中可见肝右叶结节状可疑肿瘤染色,遂采用插管碘油注入可疑肿瘤的供血动脉,

行肺左右支气管动脉造影,见左肺支气管动脉供血左肺肿块。

-08-22行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回报: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考虑左肺

恶性肿瘤,低分化,遂转心胸外科。

转心胸外科后行PET-CT示:1、左肺下叶背段肿块,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伴远端阻塞性肺炎。2、肝脏外缘与右胸壁之间低密度影,代谢活跃;病灶周围(肝前下缘)结节影,部分代谢增高;上述考虑转移性病变可能性大。于-09-08行胸腔镜下左下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胸膜粘连烙断术。术后病理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患者术后诉肝区仍有疼痛不适,请我科会诊,经完善-09-20上腹部增强磁

共振示:肝右前缘、下缘及右胸腹壁、右中腹腔多发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

(结合病史考虑恶性神经鞘瘤或转移瘤)可能性大,遂转我科进--步治疗。

-09-20上腹部核磁共振增强:肝脏和腹壁之间有一片肿物。

目前诊断:

1、肝右前缘病变

2、左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3、乙型病毒性肝炎

4、肾囊肿

5、肝右叶小囊肿

6、副脾

本病例讨论问题:

1、肝脏前方病灶诊断?

2、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方案?

专家讨论摘要

1、肺还没有发现病灶之前,患者的肝可以先做穿刺活检,如果发现脓肿,可以观察一些炎症组织;如果是肿瘤,那么就可以提前知道。一开始就应该灌入栓塞,如果肺发现肿瘤,那就灌注。

2、恶性神经鞘瘤一般发生在外周神经。目前看肝的病变并不像脓肿,可能是恶性肿瘤,但是它与恶性神经鞘瘤有没有关系,建议做活检。因为如果神经鞘瘤是转移来的话,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不是很好,那么考虑手术切除比较好。但是腹腔那里的病灶就不一定能切除干净。

3、恶性神经鞘瘤与腹腔的肿瘤不一定是同源性的肿瘤。因为两处同时出现肿瘤的情况,现在也越来越多见。从后续的腹腔核磁共振中来看,我认为它并不是来源于肝脏,因为它与肝脏是有界限的。而且肝下方的病灶是孤立、游离的。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个人不建议做穿刺,考虑做腹腔镜探查。

病例三补救性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医院(视频1:06:59)

第三例由医院陈建雄教授团队的季茹教授因“肝癌综合治疗18个月”就诊我院的55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基本病史

-10因左外叶占位性病灶,直径约2cm,在外院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病理为肝细胞性肝癌-01复查见肝S5段一直径约4cm病灶,考虑为肿瘤复发,在外院行肝S5段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口服仑伐替尼靶向治疗-04复查MRI见肝S5段消融区未见明确血供,肝S5、6段包膜下异常信号病灶,PET/CT见病灶高代谢,考虑为肿瘤复发,肝外无转移病灶乙肝病史40余年,年10月(第--次术前)开始口服恩替卡韦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58.34mAU/ml、AFP6.73ug/L-05-01全肝切除、原位肝移植术(经典式)

病肝病理:肝S5、S6包膜下病灶符合肝细胞性肝癌,肝门脉管见癌栓;肝S5病灶符合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改变,周围肝组织结节性肝硬化供肝组织病理:镜下见肝板结构尚清,肝细胞肿胀轻度淤胆,汇管区少许慢性炎细胞

诊疗过程

术后早期于ICU科监护、治疗,病情相对平稳后转回科室继续抗排斥、抗感染、抗病毒、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

免疫抑制方案:小剂量激素(甲强龙术中mg,术后第1天mg,40mg/d递减)+舒莱(20mg,术中、D4分别使用1剂)+MMF(mgbid)+TAC(D4起2mgbid,根据血药浓度、免疫状况、肝肾功能调整至2.5mgbid)。

超声见移植肝包膜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肝内胆管无扩张,血管系统未见异常

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病情平稳后于-05-23(术后22天)出院,门诊按计划复查随访。

移植术后随访: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正常范围。

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2.5mgbid→1mg-0.5mg

西罗莫司术后1月开始1mgqd

0-02-11移植肝超声:移植肝S5段包膜下见大小约13mm×17mm实性低回声光团,边界清;移植肝S6段可见实性低回声光团,大小约8mm×7mm,边界清。

-02移植后第一次复发:

-02-27肝S4/8段肿瘤切除术+肝S6段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口服仑伐替尼

-03至-04AFP

移植肝超声、胸部CT、骨骼ECT未见明确转移灶-04-21上腹部增强MRI:印象:新发肝S2、S8段病灶,大小分别为1.0cm×0.7cm、0.7cm×0.7cm,增强扫描动脉期早期、门脉期强化较背景肝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少,考虑转移灶;肝S4/8段交界处病灶切除术区范围较前缩小,肝S6段病灶射频消融术后病灶较前缩小;肝S6段小囊肿同前相仿。

-05在外院行微波消融术

-06-09外院超声:S6肝缘不规则病灶,考虑肿瘤活性灶,胰头后方、胃大弯旁结节考虑转移淋巴结可能。

治疗方案

抗病毒:恩替卡韦

抗排斥:TAC+SRL+MMF

口服靶向药物:仑伐替尼.

增强免疫:胸腺法新

介入灌注化疗: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化疗

FOLFOX方案:奥沙利铂85mg/m2,iv,D1;亚叶酸钙mg/m2,iv,D1+D2;氟尿嘧啶mg/m2,iv,D1+D2、mg/m2,civ,D1+D2,22h。

护肝、止吐等对症治疗-06移植术后第三次复发

-08-11印象:1、见一大小约39mm×27mm(原44mm×28mm)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较前稍缩小;2、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术后、介人术后改变,术区较前好转。

小结

-10,HCC,肝左外叶切除

-01,肝S5复发,肝S5肿瘤射频消融术,仑伐替尼靶向治疗

-05,肝S5、8段复发,补救性肝移植

-02,移植肝S4/8、S6复发,肝S4/8段肿瘤切除术+肝S6段肿瘤射频消融术;续仑伐替尼靶向治疗

-04,移植肝S2、S8复发,肝肿瘤微波消融术

-06,移植肝S1复发、腹腔淋巴结转移、左侧肾上腺转移

06-23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化疗

07-21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化疗

08-12肠系膜上动、肝动脉灌注化疗疗效评价SD

本病例讨论问题:

1、肝脏移植术后的化疗,它所引起的肝损害程度重不重?

2、救肝移植之后,加上靶向治疗,效果是不是好一些?

3、患者在第一次手术的时候,病理情况怎么样?

4、有考虑给该患者二次肝移植?

专家讨论摘要

1、针对癌症的复发这一方面,在最近的几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一个就是患者术后1个月给予靶向药物。另外一个就是化疗,6个疗程口服希罗达、卡培他滨联合靶向药物。一般来说6个疗程是半年,靶向药物治疗最好是一年。现在我们肝移植术后,都采用这个方法去减少术后复发的几率。

2、如果这个病人能够早点监测,在2月份复发时,给予靶向药物和灌注化疗,可能疗效会好一些。因为该患者有高危因素,所以就考虑加上全身治疗。

3、目前二次肝移植还是有困难的,第一个是供肝紧缺的问题;第二个是病人的经济能力;第三就是病人和家属治疗意愿的问题。所以当时我们经过讨论之后,希望给病人先做切除和消融手术,再去观察。观察发现病灶在其他系统的转移,所以二次肝移植的想法就断了。

医院

病例四门静脉栓塞术在肝癌转化治疗中的应用

医院(视频1:43:34)

第四例由医院王军华教授团队的张耿教授分享的一例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于-04-28入院就诊的68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基本病史

既往史:7年12月于我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胆囊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胆肠吻合术。

外院查全腹CT示肝右叶及部分肝左叶占位,考虑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并累及肝右动脉右前叶支、门静脉右前叶支可能。

PET/CT:肝右叶低密度肿块,代谢不均匀增高,肿块内胆管扩张,考虑胆管细胞癌,侵犯门脉右前叶支;肝门区、肠系膜区、腹膜后区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稍增高,考虑为淋巴结转移灶。

入院无不适

实验室检查:HG:,肝功能A级,CA:

B超:肝右前叶实质病变:考虑肝Ca.。右肝管及右前支胆管栓子形成。肝右叶胆管扩张。

入院做的CT:病变主要在右肝,侵犯了内叶的肿瘤。

诊疗过程

患者于-05-:05在局麻下行门静脉右支栓塞术。造影见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良好,未见明显癌栓形成。使用波科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入门静脉右支后,透视下注入-微米空白微球2瓶、碘油7ml、微米PVA2瓶及波科微弹簧圈2枚(10mm*30cm及8mm*20cm)行栓塞,术毕再次造影显示门静脉右支及其属支已完全闭塞。拔出导管至肝实质内后使用适量微米明胶海绵颗粒行穿刺道封堵,预防穿刺道出血

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反复多次少量血便,未输血,保守治疗治愈。

并发左肝包膜下积液,无感染,自行吸收。

并发左肝动脉与门脉左支间动脉-门静脉瘘,无特殊临床表现及处理。

术后肝功能:无黄疸,轻度低蛋白血症。

术后无腹腔感染,无发热,无抗生素应用

栓塞术前、术后包括门]诊随诊应用胸腺法新1.6mgHq3d

术后CT复查:存在包裹性的积液

-05-27门静脉栓塞术后2周复查CT:肝右叶及左内叶+(S4A)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或混合型肝癌)行肝门静肺右支栓塞及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后再复查,对比-05-20日前片,肝右叶较前有萎縮,肝左外叶肿胀较前减轻。1、2、3段的体积占功能肝提升到了35.6%。

-06-03门静脉栓塞术后3周复查CT:1、2、3段的体积占功能肝43%。

患者-06-08二次入院,术前检查:BMI正常,HG93,肝功能A级,ICG5min,10min,15min均正常。组织院内多学科讨论,诊断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可能性大,通过门门静脉栓塞除了带来预期残余肝体积增大,并使右肝萎缩,肿瘤坏死,效果好。目前可承受右三肝切除,保留S1+2+3术前准备:备血,口服营养支持,胸腺法新。患者于-06-:34在全麻下行腹腔粘连松解+右三肝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左肝外叶胆管-空肠吻合术。术所见上腹腔粘连;腹腔未见腹水及转移结节;右肝萎缩,左肝肥大;原胆肠吻合口良好;肝癌位于肝右叶及S4a段,约13*9cm,呈大小不等结节状,无包膜,质地硬,侵犯肝中静脉,广J脉主干及肝动脉未见肿瘤侵犯;手术行右三肝切除,肝中静脉、门静脉远端切缘送病理;拆除原胆肠吻合口,保留失功能肠袢,右肝管、左肝内叶胆管与肿瘤并切除,残余左外叶远端胆管切缘送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继续切除部分左肝外叶胆管送二次冰冻未见癌,行左肝外叶胆管与原空肠行端侧吻合。手术经过顺利,出血1ml,自体回输ml,输异体RBC7u,术后转入ICU。术后2天生命征平稳后由ICU转入我科

术后处理:静脉应用高流量氧疗,舒普深抗感染,

TPN、PPI、护肝、胸腺法新

肝功能:术后第1天:TB62,ALB23;出院肝功能:TB16,ALB33

血氨:正常

流式细胞T淋巴亚群:术前:,术后最低:,出院前:

术后未并发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胆漏,严重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于术后19天出院。

术后CT复查:存在包裹性的积液

术后病理诊断:肝内胆癌-08-01术后复查CT:患者左侧的门脉供血良好。

患者7年12月于我院诊断肝门部胆管癌(B-MI型)并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胆囊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胆肠吻合术。

本病例讨论问题:

1、结合13年前的病理结果,目前诊断考虑再发?抑或转移性肝癌?

2、该癌症患者血液为什么要回输?

专家讨论摘要

1、趋向肝癌的可能性偏大,肝癌中有肝细胞性的、胆管细胞性的、混合细胞性的。HG没有明显的指标,CA明显升高,所以考虑肝癌。因为左肝有转移,而且右肝有巨块的肿瘤,侵犯了肝动脉和门脉。

2、该患者术前麻醉后就马上抽血ml,术中把肿瘤切除之后就回输了。这是静脉里的血,并不是腹腔里的血。这个患者没有肝炎病史,AFP是正常的,CA术后复查已经降到正常了。

本次“e连线”大咖有约肝胆胰肿瘤线上MDT会议为大家带来了两个非常精彩的病例和两个很有意义的专题分享,通过讨论解决了临床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明确了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促进各中心对肝胆胰肿瘤领域疑难病例的交流,为未来治疗方向提供选择。相信此次MDT会议给线上线下的各位医生带来颇多获益。

各位希望观看MDT直播的朋友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ggo.com/zcmbyf/11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